食材不同,做法不同,味道自然不同。這就是昄大肉圓區(qū)別于瘦肉丸和獅子頭的地方。
肉要五花肉,最好還是下五花,剁成肉末。里脊肉、頸背肉、前后肘肉都不太理想,要么是瘦肉多,太柴;要么是肥肉多,太膩。只有肥瘦兼顧,才會咬出滋滋冒油的快感。所以紅燒肉、東坡肉、梅菜扣肉、櫻桃肉等一般也選下五花。
芋頭用芋子,煮熟去皮,去皮的芋頭就很好吃,小時候,往往在做肉圓之前,媽媽從飯甑底撈出煮透的芋子,我們一手捉住滾燙的芋頭,一手揭去黑乎乎起皺的芋皮,冒著熱氣的芋肉,白胖胖,樣子實在太可愛,一口下去,滿腹舒爽,媽媽笑著罵我們:你們這些餓癆啊!后來讀到《芋老人傳》,才明白,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塑造特定的味道。
那時候,就連芋頭也難吃到。田里全種上了水稻,地里滿壟是紅薯、苞谷、洋芋,還是不夠吃。家家戶戶就上山挖葛根,黃土很深的地段,才能碰上胳膊肘子粗細的葛藤根,挖葛是個力氣活,一天下來,葛根有四五十斤,人也累成了狗。葛根挖回來之后,洗凈,搗碎,濾渣,沉淀,晾干,得到葛粉。用葛粉替代芋頭和紅薯粉,同樣可以做成肉圓,更軟也更清口,小時候吃過,據(jù)說祖山伯一口氣吃了三十個。特殊時期,造就了諸如麻糍馃吃了一大木勺,糯米飯吃了九碗,豬肉吃了一提包(即肘包),蜂糖喝了一鐵瓢的饕餮故事。葛粉肉圓好吃,可現(xiàn)在誰還肯賣那個力氣去挖葛根呢?
把芋頭搗成芋泥,和以紅薯粉、姜泥、碎豆腐、碎椒,用手指抓成不規(guī)則的坨狀,放入竹蒸籠中大火一個小時。當然,根據(jù)個人口味,也有些會加入蘿卜絲或冬瓜絲。肉圓剛出屜時味道最佳,趁著熱汽氤氳,撒上蔥花,澆少許香油,真?zhèn)€是香而不膩,嫩滑Q彈。
其實,肉圓并不是昄大土生土長的特產(chǎn),一九五八年前后,一批又一批的浙江龍游人,肩挑背扛,拖兒挈女,以近乎長征的方式,徒步來到江西德興昄大,
開荒,墾田,滅釘螺,搭茅棚,在三清山北麓站住腳跟,因此,現(xiàn)在昄大,一半以上是龍游人,全鄉(xiāng)通行龍游話。龍游人吃苦耐勞、省吃儉用,一些就地取材的龍游小吃,就落地生了根:龍游糕、奶頭馃、火煘糕、芋頭粽、打肉、肉圓……肉圓是昄大龍游人的鄉(xiāng)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