鄱陽湖畔饒娥雕像
俗話說: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”浩渺的鄱陽湖以其豐饒的物產(chǎn)養(yǎng)活了鄱陽湖邊百姓,也曾吞噬了無數(shù)漁民的生命。在湖區(qū),有著饒娥的傳說,史書也有記載,其悲壯驚天地、泣鬼神。
相傳在唐德宗年間,早年喪母的饒娥與父親饒績生活在鄱陽湖旁的漁村,饒娥做家務、父親打魚,日子過得十分艱難。在饒娥十四歲的那個中秋節(jié),他的父親饒績酒后出夜舟撒網(wǎng)捕魚,那天湖面風急浪涌,將饒績的漁船打翻,饒績落水被淹。為救父親,饒娥在湖岸邊找尋了三天三夜,粒米未沾,一直哭到眼睛流出了血淚,在傷心絕望之下,奮身跳入湖水當中。幾天后,人們找到了她和父親相擁在一起的遺體。
饒娥的孝行感動了當?shù)匕傩?,他們自發(fā)建廟紀念饒娥,歌頌她的孝行孝義。時任饒州刺史的李吉甫聽聞饒娥的事跡,奏報給了朝廷,唐德宗恩賜“天下至孝”的匾額,以表彰饒娥的孝行,并恩準由官府出資,在唐大歷五年的一個吉祥日子,于風景秀麗的饒娥山上為饒娥塑像立祠。時任禮部員外郎的柳宗元有感而發(fā),深情地撰寫了《饒娥碑》,記載了饒娥的悲壯故事。用神話點燃饒娥的孝行是當時人們的無奈,也是當時人們的美好愿望,這是篇傳頌千古、激勵后人的經(jīng)典之作。于是,只要有漁村的地方就有紀念饒娥的廟宇。
歲月淹沒了饒娥墓,如今饒娥墓址無法確定。根據(jù)樂平縣志記載,宋代理學家程時登為饒娥寫的墓碑書有《題唐顯孝饒娥墓》,內(nèi)容是:“悠悠孤憤倚中流,飽閱川陵四百秋。水際叢祠猶昨日,人間抔土幾荒丘。故鄉(xiāng)愛說饒饒姓,往事空傳柳柳州。滿目夕陽凝睇久,桐花飛落釣魚舟。松陰庭戶枕清波,小立碑亭校舊訛。一念綱常行宇宙,幾番風雨起山河。世間如此丈夫少,天下從渠女婦多。倚遍欄桿千古意,登臨不敢更高歌?!?/p>
宋代曾任饒州知府的文學家范仲淹曾題詩曰:“有唐孝女號饒娥,哭得亡親上碧波。古渡清風明月夜,令人不忍聽漁歌?!?/p>
公元1246年,宋理宗趙昀加封饒娥為德懿夫人。1274年,饒娥死后500多年,時任右丞相的馬廷鸞親赴饒娥廟主持歲祭大典。
時光飛逝,千百年來,湖區(qū)百姓傳誦著饒娥的孝道,重演著饒娥的悲劇,饒娥成了人們讀不懂的傳奇!
在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,我眺望著湖面上矗立的饒娥雕像,她裙帶翩躚,面容恬淡,飄然若仙,與波光粼粼的鄱陽湖面交相輝映,似乎有話想對我們說……
想一想,父女相依為命,富饒的鄱陽湖養(yǎng)不活這對父女?明知天氣不好,卻搖一葉舟、出沒風波里?于是,我看到了赤貧的饒娥家,漏風漏雨的茅舍,一條破敗的漁船……而且,這湖水也被人霸占,既要交租,還有高得讓人窒息的漁稅。饒績?yōu)榉篮攘它c酒,搖著破漁船駛向深水區(qū)。驚濤拍岸、巨浪吞舟,饒績水性雖好,可他面對的是濁浪排空、日星隱曜,汪洋一片都是水,無一物可依,無一人可靠……
饒娥投水,是孝道孝義,更是因為父親去了,她在那世上無依無靠,她已左右不了自己的生命:千里鄱湖水茫茫,忽聞饒娥哭爹娘。孤兒無依何所活,不如投水伴爹娘。
在漫長的千年中,老百姓逆來順受,在皇上、知府、地方官、文人的推動下,他們相信了神話,為饒娥悲、為饒娥嘆、為饒娥贊。更多的人選擇無視饒娥悲劇,不認真細品先賢的詩文,忘卻了為何不想讓自己的兒女成為饒娥。
今天,我們在鄱陽湖畔豎起了饒娥雕像,就是要樹立一座安全的燈塔,不讓饒娥的悲劇重演。我們都有一個需要我們的家,既要為自己,更要為了家。今天的人都懂“饒娥的孝行感動了天地”是虛構(gòu)的,因為她的悲壯不感動天地就要撼動當時的社會基礎(chǔ),于是就有了當時人們能夠接受的“善意的欺騙”。
重溫范仲淹詩句:“古渡清風明月夜,令人不忍聽漁歌?!边@詩告訴我們,饒娥是個悲劇,太慘烈了!百姓生活太苦了,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風景線。
程時登詩句“一念綱常行宇宙,幾番風雨起山河”更是警醒世人,不要一味想著讓老百姓做什么,不重視老百姓生活的王朝一定會消失在歷史的風雨中。
紀念饒娥,因為饒娥是湖區(qū)優(yōu)秀女兒,她勤勞勇敢、孝順自愛,用死亡向時代吶喊。她的悲壯感動了無數(shù)人,留下了許多詩文。
(記者操園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