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饒新聞網


上饒視聽網

上饒新聞APP 上饒日報
抖音
上饒發(fā)布 數字報刊 大美上饒
首頁 > 健康 > 正文

(新視野) 在中華飲食文化中品味健康之道

2024-12-17 20:45:11  |  來 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海外版  點擊:

悠悠萬年,泱泱華夏,自軒轅氏經略四方、神農氏遍嘗百草以來,中華各族兒女跋涉耕耘,持續(xù)探索著新的食材和烹飪方法。以萬方變化融入日常,中國飲食文化的每一點進步,都促使中國人的身體和精神進一步發(fā)展強壯。

天人合一,以食養(yǎng)生?!疤烊撕弦弧笔侵袊軐W最根本的世界觀。“天地運而相通”,古人發(fā)現天文現象與人的生理情況動態(tài)關聯,后經仰觀天象創(chuàng)立了“干支紀年法”,不僅可以紀年,還可以紀月、紀日和紀時。在農歷干支年份、月份和節(jié)氣變化時,古人往往基于天時輪轉、物候變化調整飲食結構,起到健體防病的作用。比如,孫思邈提出:“當春之時,食宜省酸增甘,以養(yǎng)脾氣。”后人進一步總結出:“春吃甘,脾平安;夏吃辛,養(yǎng)肺金;秋吃酸,護肝膽;冬吃苦,把腎補?!?/p>

由此可見,將飲食與天時和中醫(yī)藥理相融合,通過食療收獲養(yǎng)生健體的功效,是中國飲食文化長期追求的。

除了日常飲食注重“五谷為養(yǎng)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”以外,古人還發(fā)現了許多具有獨特藥理價值的食物,并創(chuàng)造出適宜的烹飪方式。

成書于漢代的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了酸棗、橘柚、葡萄等數十種藥用食物,并指出這些食物有“輕身延年”的功效。其后,《傷寒雜病論》《千金要方》《本草綱目》等中醫(yī)藥巨著均收錄了大量藥膳配方,如百合銀耳粥、十全大補湯等,時至今日仍被廣為沿用。

陰陽平衡,中和為美。古人認為,一切事物均有陰、陽兩種屬性,而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礎元素,在人體則分別對應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陰陽平衡、五臟協(xié)和則身體健康。合理飲食是以外補內的重要方式,食材之間的搭配、飲食對臟腑的補益、臟腑之間的協(xié)調,這三者的平衡關系是膳食烹飪的重要考量。古人體察身體情況,以藥食同源的理念指導膳食制作,選擇不同食材,以不同用量、不同火候烹調形成的膳食,在性、味、歸經等維度上形成了千萬種排列組合形式,其功效變化無窮無盡,而陰與陽、內與外、質與量、轉化與變化等辯證關系都蘊藏于總體平衡的考量中。

據《左傳》記載,晏子云:“和如羹焉,水、火、醯、醢、鹽、梅,以烹魚肉,燀之以薪,宰夫和之,齊之以味;濟其不及,以泄其過。”提出羹的制作必須講究作料、火候、調味的和合。又如《抱樸子》云:“雖云味甘,匪和弗美?!奔词刮兜栏拭溃绻荒苷{和融洽,終究不能稱為佳肴。飲食文化的“中和”思想不僅體現在烹飪中,還體現在善用中間載體上。《易經·鼎》云:“以木巽火,烹飪也。”《易經·既濟》云:“水在火上,既濟?!彼鸨静幌嗳?,直到作為炊具的鼎釜發(fā)明后,水上火下這一根本對立的矛盾才通過介質得以調和,并以火的炎性使水沸騰,借此實現傳統(tǒng)哲學意義上的水火相濟、陰陽和合。由此,中和之道不僅是烹飪的技巧,更是為人處世的法門,是貫穿于人生修行內外始終的高妙智慧。

教化以食,如其為政。古人觀天道而明人事,行禮法而天下治。“夫禮之初,始諸飲食”,誠如《禮記》云,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著諸多禮樂制度和社會風俗。盡管五湖四海的飲食習慣不同,但全國各族人民幾乎都有吃年夜飯的習俗,正是佳節(jié)肴饌的儀式促進了家庭團圓和社會和睦,印證了“飲食所以合歡也”的古訓。在餐桌上,不論是席位座次的排布、餐具酒器的選用,還是動筷夾菜的次序、敬酒奉茶的禮節(jié),無不體現著中華民族尊老愛幼、尊師重道、講信修睦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

總之,飲食不僅是四體的補給,更是精神的供養(yǎng)。中國智慧絕不僅僅書寫在竹書簡帛里,更內蘊于一日三餐、一蔬一飯中。餐桌上的杯碗里盛裝著美饌佳肴,也承載著文化瑰寶,在一飲一啄間由口入心,直抵靈魂深處。

(作者均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)


每日推薦